专业名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专业代码:110102
1.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过程中对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发展需要, 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基础和较高的外语、数学水平,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技术和信息系统的理论知识及应用能力,能够从事各类组织中的信息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电子商务应用的专业人才。
2.培养要求
在品德和政治思想方面: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献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有为祖国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责任感和献身精神,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遵纪守法,艰苦求实,勇于创新,善于合作。
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具备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基础和较高的外语、数学水平,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技术和信息系统的理论知识,掌握调查研究、观测实验、定量和定性分析、人际交流与管理沟通的基本技能,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具有运用所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解决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以及电子商务实践中具体问题的能力。通过信息技术与自然科学、管理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的知识交叉,融会贯通,培养创新意识。了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和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主动学习和扩展知识面,增强创新意识。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具有听说读写译的良好基础,并达到国家要求的等级水平。
在身体素质方面: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3.学制与学位
学制4年,达到专业培养计划和学位条例要求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4.专业特色
本专业是应国家社会、经济、技术和全球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设立。主要特点是培养学生具备管理科学、系统科学、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系统熟练地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电子商务应用和知识管理。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管理科学和运筹学是本专业课程的三条主线。此外通过上机实践、课程设计、专业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多个实践环节,培养和增强学生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资源管理、电子商务应用和知识管理的应用能力。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配备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信息系统开发工程师或信息主管进行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工程实践中最新技术和设计方法,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对毕业后从事专业的认识。本专业培养过程中,在第一、二学年注重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专业知识的培养,在第三、四学年注重经济管理知识和信息系统专业知识的培养。其中,专业课程基本上实施与国际同步的英文教材、中文讲授的课堂教学并配以课程设计的教学方式。
本专业的主干学科为经济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分为5大类。公共基础类课程包括1)自然科学类课程共4门,工科高等数学、文科大学物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2)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主要有大学英语、大学语文、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教育、体育、军事理论、中国历史与经济文化等;3)工程技术类课程有4门,航空航天概论、计算机文化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等;学科与专业基础类课程共25门,主要有现代经济与管理前沿导论、微观经济学、会计学、应用统计学、离散数学、管理信息系统、运筹学、组织行为学、生产与运作管理、财务管理、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人工智能、数据通信与网络、市场营销学、数据结构、电子商务基础、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知识管理概论等;专业课程包括专业方向课6门必修课,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与应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企业资源计划、电子商务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资源计划、决策与商务智能系统。选修类课程有多门供学生选择,主要有信息经济学与博弈论、Excel在运筹学中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模糊决策基础和全校公共选修课等;科学实践与社会实践类课程,包括专业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以及全校公共选修类课程。
课程体系说明
本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思想为:
1) 注重培养扎实的基础知识。基础知识课程由通识教育课程(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经济类基础课程、管理类基础课程构成。此外,还安排了一定的选修课,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扩展知识面。
2) 突出专业重点与特色。专业重点课程中除计算机类专业基础课程外,重点在于管理中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课程。如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分析与设计。此外,除专业核心课程外,还设置大量专业必修课以保证专业知识的深度。如决策与商务智能系统、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技术项目管理与实践、人工智能、电子商务分析与设计等。
3) 拓宽专业口径、为进一步深造奠定基础。为此,课程体系设计体现了加强学科交叉于融合,形成适合研究型大学的课程体系。如市场营销学、会计学、生产与运作管理、信息经济学与博弈论、人工神经网络、模糊决策基础等。
4) 本专业计算机类课程均在多媒体教室进行,为学生安排了大量的上机时间。此外,本专业设置了大量的课程设计课程,目的是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本专业设有核心课程16门,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了使专业学生适应未来市场的需求,培养计划具有一定的弹性,加强了案例和实践环节,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开展第二课堂。
7.实践能力与素质培养体系说明
在二年级第二学期及暑假社会实践中进行初步专业认识实习。
校外专业实习安排在第三学年第二学期暑假共5周。
各类理论联系实际,致力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设计共50单元。
四年级第二学期面向实践进行毕业设计/论文。
计算机机房和多媒体案例实验室为本专业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学生的上机实践和课程设计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毕业设计/论文均结合信息系统开发项目的实际科研课题或科学研究项目进行。
8.最低毕业学分要求
本专业毕业最低学分要求为176.5。